课程介绍: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与临床各个学科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渗透,其任务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生命现象中的化学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组成人体的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节,以及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表达与调控等方面的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研究发病机理、诊断疾病、制定预防及治疗措施奠定基础。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讲授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着重从医学角度深入浅出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
学习总体目标:生物化学是应用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其特点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以及与临床相关的内容。在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与临床实例的整合,加强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全面型、应用型的医学卫生人才。
学习具体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的物质代谢过程及其调节,了解物质代谢发生紊乱时引起的疾病;掌握基因信息的传递规律及其调控;掌握血液生化、肝胆生化、维生素等与临床有关的内容。为今后学习临床知识和从事临床实践打好基础。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程学习特点及学习方法:本课程是一门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学生需要认真上好理论课和完成实验课的实践,同时,为了拓展知识面,更加深刻理解理论内容,学生需要在业余时间搜集相关知识,利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完成一些临床案例的分析,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采取多媒体课件及视频、实验理论操作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理论讲授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
学习成果:经过课程的学习后,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物质代谢及其相关疾病,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流程,为学生毕业设计打下基础。通过平时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
课程考核:引入形成性评价机制,成绩评定为百分制,包括实验考核(占20%,含实验出勤、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查),平时案例分析作业(占10%)和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査锡良,药立波主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3、赵宝昌主编,《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2年。
1. 丁向明,吴士良,陈惠黎. 糖基转移酶的结构生物学. 生命的化学. 2003,23(5):369~371
2. 丁国英,王招娣,李崇勇. 医用生物化学.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于自然, 黄熙泰. 生物化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4. 王希成. 生物化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鄂生. 代谢调控.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 王德宝, 祁国荣. 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 王联结.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原理. (修订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 王金胜. 基础生物化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9. 王镜岩, 朱圣庚, 徐长法. 生物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毛华伟, 赵晓东, 杨锡强. 脱氧核酶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4):43~47
11. 方允中, 郑荣梁. 一氧化氮的化学与生物化学. 见: 自由基生物学的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2002
12. 卢忠心. 脱氧核酶及其应用进展. 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 2003, 25(3):282~285
13. 孙大业,郭艳林,马力耕等. 细胞信号转导. 第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4. 孙志贤. 现代生物化学理论与研究技术.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5
15. 孙册., 莫汉庆. 糖蛋白与蛋白聚糖结构、功能和代谢.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6. 冯雁, 杨同书, 抗体酶研究的新进展. 生物学杂志. 1997,14(4):1~3
17. 许金晃, 张宇峰, 沈赞聪. 抗体酶的研究与展望. 科学导报. 1999,(8):15~17
18. 刘大钧. 细胞遗传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9. 李剑, 王玉珍. 细胞内大分子拥挤环境.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1, 28(6):788~792
20. 李建武等. 生物化学原理和方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1. 李斯孟. 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系为何成为诺贝奖获得者的摇篮. 高等教育研究, 1998,(2):78~80
22. 任本命. 不屈不挠 情有独钟.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5(4):110~111
23. 张洪渊. 生物化学教程.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24. 张曼夫主编. 生物化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5. 张楚富. 生物化学原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6. 张廼蘅. 生物化学. 第二版,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7. 张洪渊. 生物化学教程. 第三版. 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8. 吴显荣. 基础生物化学. 第2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9. Agre P,Kozono D. Aquaporin water channal: molecular mechanisms for human diseases. FEBS Lett, 2003, 1: 72~78
30. Agre P, Kin L S, Yasui M, Guggino W B, Ottersen O P, Fujiyoshi Y, Engel A, Nielsen S. Aguaporin water channel-from atomic structure to clinical medicin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2, 543: 3~16